https://text.egwwritings.org/read/14510.309

教训

  1. 真正的信仰转变需以真理为根基,而非情感冲动

    保罗的悔改并非出于一时的狂热,而是基于“压倒一切的证据”——基督的亲自显现、圣经预言的应验(如基督的死与复活)。他在大马士革的会堂中“用确凿的论据”证明耶稣是基督,其信仰根基是“先知确切的预言”而非个人情感。这启示信徒:信仰应当扎根于上帝的话语,通过对真理的理解和确信建立生命,而非跟随感觉或潮流。

  2. 上帝能使用人的特质(包括曾经的“缺点”)成就祂的使命

    保罗过去“行事勇敢、思想独立、不屈不挠”的特质,曾被用于逼迫教会,悔改后却成为福音工作的利器——他“口若悬河”的辩才用于传讲真理,“严厉苛刻”的批判力用于驳斥谬误。这表明:上帝不废弃人的个性,反而能翻转其用途,使曾经的“劣势”变为“优势”。信徒不必因自身特质而自卑,只需将其交托上帝,就能成为合用的器皿。

  3. 预备服侍的关键在于与上帝深入相交,而非仅靠知识积累

    保罗在阿拉伯旷野的“准备日子”,并非单纯研究圣经知识,而是“全心寻求上帝”,通过默想、祷告与上帝深度联结,“从真理的泉源领受训诲”。这种相交使他“认识基督,晓得祂复活的大能”,远超外在的学识。这提醒信徒:服侍的能力源于与上帝的亲密关系,唯有“心接触上帝的心”,才能获得属灵的智慧和力量,避免沦为“有知识却无生命”的传道人。

  4. 属灵的成长需要共同体的接纳与支持,孤立会带来软弱

    保罗初到耶路撒冷时,门徒因他过去的逼迫行为“都怕他,不信他是门徒”,唯有巴拿巴接待他,向使徒证实其悔改的真实性,使他得以融入教会。这显明:信仰不是独行侠的旅程,信徒需要教会共同体的接纳、印证与扶持;而像巴拿巴这样的“桥梁人物”,在帮助他人融入信仰群体中具有重要作用。

  5. 顺服上帝的带领有时需要“暂时退让”,而非盲目“硬撑”

    当犹太人在大马士革“商议要杀扫罗”时,保罗并未固执地“以死见证”,而是在门徒帮助下“用筐子从城墙上缒下去”逃离;后来在耶路撒冷面临死亡威胁时,他也顺从上帝的指示“往外邦人那里去”。这表明:顺服上帝并非意味着鲁莽冒险,有时“暂时退让”是为了成就更长远的使命,正如基督所说“若在这城里逼迫你们,就逃到那城里去”(太10:23)。

大纲

(一)保罗在大马士革的初期服侍与反对

  1. 悔改后的大胆见证
  2. 日益激烈的反对与暂时退离

(二)阿拉伯旷野的预备:与上帝的深度相交

  1. 预备的核心:灵命的更新与真理的扎根
  2. 明确使命与服侍的根基

(三)重返大马士革与耶路撒冷的经历

  1. 重返大马士革与惊险逃脱
  2. 耶路撒冷的接纳与挑战
  3. 顺服上帝的指引向外邦去

(四)核心真理总结

关键事件 核心真理 对信徒的启示
保罗的旷野预备 服侍的能力源于与上帝的深度相交 重视灵修与默想,在与上帝的联结中预备自己
巴拿巴的接待 教会共同体的接纳是灵命成长的重要支持 做“巴拿巴式”的人,帮助他人融入信仰群体
保罗的两次逃离 顺服上帝有时需要“暂时退让”,而非盲目硬撑 分辨上帝的带领,不因固执而阻碍长远使命
保罗的信仰根基 真信仰基于真理的确据,而非情感或经历 扎根圣经,用确信的真理见证基督